图片
第1474篇,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。来源|《十年扎实中医路:读书·跟师·做临床》导读
此方虽小,原方使用则药少力专,加减化裁则妙用无穷。
曾经一段时间,遇到大便黏滞不爽的患者,特别是主诉为大便稀不成形,但解不痛快,解了还想解,或者大便黏滞,粘在便池中,水都冲不走的,笔者总是犯难,原因在于,虽然知道是湿热为患,但选方用药往往不知所措,所处方药,有的有效,有的没效,感到颇为棘手。
某日翻阅《吴鞠通医学全书》,发现有“三焦湿郁,升降失司,脘连腹胀,大便不爽,一加减正气散主之”的记载。本方由藿香梗、厚朴、杏仁、茵陈、茯苓皮各二钱,陈皮、大腹皮各一钱,神曲、麦芽各一钱五分组成;功能芳香化湿,理气和中;治三焦湿郁,升降失司,脘连腹胀,大便不爽。
其中的“大便不爽”“湿郁”似乎正是笔者遇到的难题。于是就记下这张方子,遇到合适的患者,就试用,患者复诊时我着重询问其大便不爽的改善情况。大有改观!笔者慢慢发现本方针对大便不爽,确有疗效。以后治疗此证,再无疑虑。
举2个病例。
病案1
刘某,男,63岁,退休,垫江县长龙镇人。2017年6月13日初诊。
主诉:反复舌苔厚腻、口干口苦、周身乏力20余年。20余年来,患者反复出现舌苔厚腻,或黄或白,周身乏力,四肢无力,不欲做事,口干口苦,纳食不佳。大便黏滞,不易冲走,小便正常。舌质淡,苔白腻、中间厚腻,脉濡。
【中医诊断】湿阻;【辨证】湿热阻滞三焦;【治法】和解少阳,宣畅气机;【主方】小柴胡汤合三仁汤、正气散:柴胡18g,黄芩15g,太子参30g,法半夏 9 g,厚朴12g,杏仁15g,薏苡仁30g,冬瓜子30g,通草12g,滑石30g,淡竹叶12g,甘 草 6 g,藿香10g,陈皮12g,茯苓皮18g,砂 仁 6 g。4剂,制作成散剂,每次口服6g,每日3次半年后患者因咳嗽来我处就诊,诉服上药后症状明显改善,大便畅快。病案2
谭某,男,55岁,工人,重庆市渝北区人。
2018年12月3日首诊:主诉胃脘部胀满伴口苦、肩背部酸痛2年。2年前,患者因饮酒后出现胃脘部胀满,进食后明显,伴口苦,未引起重视,后逐步出现肩背部酸痛,曾多次在重庆市某名中医处就诊,效果欠佳。
刻诊:口苦,胃脘部胀满,进食后明显,伴肩背部酸痛,周身困重,大便黏滞,舌质淡,苔黄厚腻,脉濡。
【中医诊断】湿阻;
【辨证】肝胃不和,湿阻中焦;
【治法】疏肝和胃,祛湿和中;
【主方】柴平汤合一加减正气散、补血汤、桂枝汤、六一散、枳壳汤:
柴胡18g,黄芩15g,太子参30g,
苍术15g,厚朴12g,法半夏 9 g,
陈皮12g,藿香10g,茯 苓18g,
茵陈30g,杏仁 9 g,山 楂18g,
黄芪30g,当归15g,桂 枝 6 g,
白芍30g,滑石30g,甘 草 6 g,
枳壳12g,桔梗 9 g。
3剂,水煎服
本例患者来诊时,伸出双手,要求诊脉知病,笔者欣然接受挑战。诊脉发现脉濡,考虑为湿邪为患,但是不敢肯定,在查及舌质淡,苔黄厚腻,便确定为湿邪所致,告知患者,同时继续询问。此时患者不住地点头称奇。
问及主症有三:一则,口苦,胃脘部胀满;二则,肩背部酸痛;三则,周身困重,大便黏滞。
笔者用三法治之,一则,遵师训“口苦胃胀,柴平汤主之”,选用柴平汤疏肝平胃,合枳壳汤调畅气机;二则,湿阻气机,气血运行失常,肩背部失养,故酸痛,选用补血汤益气养血,桂枝汤调和营卫,疏通气血,且小剂量桂枝有化气行水化湿作用;三则,周身困重,大便黏滞乃湿为患,选用一加减正气散、六一散化湿渗湿,并加茵陈清热利湿,杏仁开宣肺气,山楂消食降脂。
2018年12月9日二诊:患者口服中药后,口苦减轻,胃脘部胀满缓解,肩背部酸痛及周身困重减轻,大便黏滞,舌质淡,苔黄腻,脉濡。
【主方】柴平汤合一加减正气散、补血汤、桂枝汤、六一散、枳壳汤:
柴胡18g,黄芩15g,太子参30g,
苍术15g,厚朴12g,法半夏 9 g,
陈皮12g,藿香10g,茯 苓18g,
茵陈30g,杏仁15g,山 楂18g,
木瓜15g,黄芪30g,当 归15g,
桂枝 6 g,白芍30g,滑 石30g,
甘草 6g,枳壳12g,桔 梗 9 g,
鸡血藤30g。
3剂,水煎服
药已中病,效果已显,加木瓜舒筋活络,和胃化湿;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络。
2018年12月16日三诊:患者自觉症状十去其六,现一身清爽,偶有打嗝,食后腹胀,大便正常。舌质淡,苔黄微腻,脉弦细。
【主方】柴平汤合一加减正气散、补血汤、六一散:
柴胡18g,黄芩15g,太子参30g,
苍术15g,厚朴12g,法半夏 9 g,
陈皮12g,藿香10g,佩 兰15g,
茯苓18g,茵陈30g,薏苡仁30g,
杏仁15g,山楂18g,冬瓜子30g,
滑石30g,甘草 6 g,黄 芪30g,
当归15g,枳壳12g。
4剂,水煎服
临证时间长了,笔者也逐步摸索出一些规律。细细分析此类患者,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:
①大便排出困难,排便不爽,甚至黏滞于肛门;
②便质一般不干硬,多为细软、稀散,甚或溏泻如水样便;
③多见脘腹胀满或痞闷感;
④舌苔多厚腻,大多不黄燥,或仅微黄,脉濡;
⑤常见于体肥多脂之人,面色黄而带滞,食后脘腹胀满或加重,头身困重,口渴不欲饮,部分体瘦患者也可见。
一加减正气散中藿香梗芳化湿浊;苦杏仁、陈皮、厚朴、大腹皮相配,苦温与辛温合用,辛开苦降,以燥湿除满消胀,调畅上中下三焦气机;茯苓皮与茵陈合用,渗利湿浊,兼清郁热;神曲、麦芽醒胃消食,以助脾胃之升降。诸药配伍,具有祛除湿浊、调畅气机,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之功,正可除“大便黏滞不爽”!
↓↓↓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